研習體會 - 從玄空學說剖析新加坡旅遊局的風水佈置

 

陸貞元 (Sabrina Luk)

 

 

新加坡與風水

新加坡是旅遊勝地,在導遊和旅遊書的極力推薦下,許多旅客定必慕名到訪位於新達城 (Suntec City) 的財富之泉 (Fountain of Wealth) (見圖一)。[1] 新加坡旅遊局 (Singapore Tourism Board) 表示,新達城是依中國風水設計的,由五棟大廈組成,國際會議廳的樓層較低,與另外四棟高樓合起來就像人的手掌,而號稱世界最大的噴泉 ----「財富之泉」就位於建築群掌心的位置。[2]「財富之泉」的特色在於水往內流,代表財富滾滾來,聞名而來的遊客都會趁機觸摸泉水,[3] 根據新達城網站所提供的資料顯示,每年有五十萬人聚集於此。[4]


圖一: 新達城的財富之泉

另外,據星洲日報的報導,新加坡旅遊局在2003年開始,允許一些對建築、大自然、文化、藝術、美食或特殊興趣有研究的專才,申請成為專項導遊。[5] 這項計劃的目的是為旅遊業引進新血,刺激新加坡旅遊業的發展,[6] 而獲批準的專項導遊中包括風水團的專項導遊。風水團的特色行程包括參觀天福宮、新加坡河畔、樟宜機場、萊佛士坊、維多利亞劇院、新達城、芽籠、烏節路和新加坡多家酒店等。[7] 由此可見,不論是旅客、新加坡人還是新加坡的政府官員,對風水都擁有濃厚的興趣,而且熱愛和相信風水。由於新加坡旅遊局積極地推擴旅遊業時亦把風水作為招來旅客的賣點,筆者不禁想到一些有趣的問題: 究竟新加坡旅遊局的風水佈局如何? 新加坡旅遊業的興旺與新加坡旅遊局的風水佈局有沒有關係?

新加坡旅遊局的歷史背景

2009年12月,筆者前往新加坡旅遊局考察。在此,筆者想簡略地介紹新加坡旅遊局的歷史背景,這有助闡釋新加坡旅遊局的風水佈局。新加坡於1965年8月獨立,結束英國在新加坡約一個半世紀的殖民統治。[8] 新加坡獨立後,政府非常重視旅遊事業,原因在於旅遊事業的發展能為新加坡帶來巨大的外匯收入,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亦可讓外國人更了解新加坡這個剛獨立的國家,使新加坡逐漸走向和平穩妥。[9] 為了促進旅遊事業的發展,新加坡政府於1964年成立了新加坡旅遊事業發展局 (Singapore Tourist Promotion Board),其任務是發展旅遊業,把新加坡變成旅遊勝地、國際會議、展覽、表演及觀光中心。 [10] 1964年,有91,000 名旅客參觀新加坡。[11] 60至70 年代間,旅遊事業發展局積極鼓勵酒店及旅遊景點的興建。可是,新加坡的旅遊事業發展並非一帆風順。受到全球經濟衰退的影響,1982年,只有4.5%旅客到訪新加坡,是旅遊事業發展局成立以來 錄得的最低的旅客到訪百分比。[12] 1983 年,旅遊事業發展局更首次錄得負增長,旅客到訪百分比跌至 – 3.5%。[13] 其後,旅客到訪百分比回復正增長,2008年,到訪新加坡的旅客約有1000 萬人。[14]

1997年11月,新加坡政府為了反映新加坡旅遊事業發展局的角色不再局限於推擴旅遊業,而是把新加坡變成亞太區的商業及旅遊中心,新加坡旅遊事業發展局改名為新加坡旅遊局,並採用了新的識別標誌 (corporate identity),在1 Orchard Spring Lane 建立了辦公大樓 (見圖二)。[15]

圖二: 新加坡旅遊局

   

 


圖三: 鳳凰展翅
 
   

新加坡旅遊局的風水形勢佈局

新加坡旅遊局既擁有現代建築的美感,也蘊藏玄空風水的意念。它是一幢八角形的建築物,分兩層建造,高樓有如鳳凰展翅 (見圖三),開帳有 情,在風水角度中,鳳凰是吉祥之物,兩翼張開,一飛衝天,寓意飛得高,望得遠,前程錦繡。 《靈城精義》有云: 「蓋帳不開龍不巢。」 《玉髓經》有云: 「開帳穿心須是旁起兩肩,鸞鳳飛翔。」高矮樓群分割一陰一陽,象徵兩儀佈局,陰陽調和,寓意氣脈流通,蘊釀和諧。 中央設有一個八角池,象徵八卦,水聚天心,寓意財源廣聚。環顧外面四周,兩旁有馬路匯合門前,符合堂寬局緊的風水要求 (見圖四) 。


圖四: 新加坡旅遊局馬路匯合處

新加坡旅遊局的玄空理氣佈局

《陽宅元機》有云: 「陽宅以龍氣為本,次觀砂水為用,氣局兩全為福地,有局無氣者,人丁不旺; 有氣無局者,財祿不豐。」 《陽宅集成》有云:「陽基之龍,喜其闊大開陽,氣勢宏敞…只就局勢得元乘運,亦可發福。」

新加坡旅遊局坐東南向西北,風水方向坐巽向乾,七運建造 (玄空理氣見圖五),門通前後,首尾相接。中宮有個八角形的荷花池作為牽引,不怕前後直衝。乾宮向星九紫火星到門,八白土星在中宮水池,顯出力量,形成火土相生,氣引後門巽宮七赤金星,形成連珠相生之局,有生旺俱收、氣貫一元60年之效。玄空 《陽宅指南》有云 :「第五開門引路訣,正卦裝門莫偏泄。入門之卦空元神,元神衰旺此中別。一門正卦氣無偏,前後門通兩路接。」乾方與巽方皆為門戶,合乎「正卦裝門莫偏泄」、「前後門通兩路接」的準則。新加坡旅遊局是七運建造,向星八白入中,氣運短暫,理應八運入囚。但經巧妙佈局,天光下臨,水聚中宮,變為逢囚不囚,反而生旺(見圖六)。 《陽宅三十則》有云: 「因中宮必有明堂 ,氣空可作水論,向星入水,故囚不住。」

根據新加坡旅遊局旅遊業統計數據年報2008 (Annual Report on Tourism Statistics 2008) 顯示,到訪新加坡的旅客由1997年的720萬人增加到2004年的830萬人,到2008年為止,到訪新加坡的旅客已達1000萬人。[16] 旅遊業統計數據年報2004顯示,2004年到訪新加坡的旅客百分比,與 2003年相比,升幅達36%。[17] 2000年,旅遊業為新加坡政府帶出來 104億 (S$10.4 billion) 的收入,[18] 而2004年,旅遊業為新加坡政府帶出來 98億 (S$9.8 billion) 的收入, 與 2003年 相比, 升幅達41%。[19] 2008年,旅遊業為新加坡政府帶出來152億 (S$15.2 billion) 的收入,升幅達 7.4%。 [20] 以上的數據可證明「中宮有水,逢囚不囚」的理論是成立的。


圖五: 新加坡旅遊局坐巽向乾七運理氣圖

 


圖六: 位於新加坡旅遊局的八角形荷花池

 

研習體會

筆者從事學術研究,現在於英國修讀哲學博士 (PhD),由於修讀政治科學 (Political Science) 的關係,筆者有機會接觸大量的文獻和理論,了解如何以政治、經濟等理論去探討新加坡的發展。筆者課餘從事風水研究,本文是筆者首次應用玄空學說,並運用新加坡官方網站和文獻所提供的數據,以新加坡旅遊局作為案例 (case study),去剖析新加坡旅遊業的興旺與新加坡旅遊局的風水佈局的關係。研究結果顯示,新加坡旅遊局的風水形勢和玄空理氣的佈局能夠振興新加坡旅遊業。

踏入廿一世紀,在全球化的影響下,社會競爭激烈,各國為了保持優勢,各出奇謀。筆者認為,國家除了要有前瞻性的領袖和實幹的團隊外,若能有風水的助力,定可事半功倍,同時優化我們的生活質素。

筆者認為,「風水」是一門學術,玄空學是風水的一個體系,博大精深,我們必須認真地學習。不過,要理解和應用玄空學說,必須熟讀前人所撰寫的經典。由於經典全是古文,若非有良師從旁指導,定難明白箇中深意。另外,筆者認為,風水理氣本身難以量化 (quantify),唯有透過質化的研究 (qualitative studies),累積大量的案例並加以分類 (categorize) (如健康、學業、商業等),才可以有系統地 (systematically) 把風水和玄空制度化 (institutionalized)。

最後,筆者希望日後有更多的同道加入研究的行例,為人們和社會作出貢獻。



參考書目

[1] 見《下一站新加坡》 (香港: 星島出版有限公司),頁 31-32。

[5]見《星洲日報》〈新加坡•風水師獲專項導遊執照帶團遊獅城介紹建築特色〉, 2007年6月6 日。

[6] 同上。

[7] 同上。

[8] 見《新加坡: 創造經濟奇蹟》 (香港: 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

[9] 同上,頁190。

[10] 見《新加坡: 創造經濟奇蹟》和新加坡旅遊局網站 (https://app.stb.gov.sg/asp/abo/abo.asp)。

[11] 新加坡旅遊局網站 (https://app.stb.gov.sg/asp/abo/abo.asp)。

[12] Tourism in Singapore: An Overviews of Policies and Issues (http://www.worldscibooks.com/etextbook/4828/4828_chap1.pdf).

[13] 同上。

[14] Annual Report on Tourism Statistics 2008 (Singapore: Singapore Tourism Board).

[15] 新加坡旅遊局網站 (https://app.stb.gov.sg/asp/abo/abo.asp)。

[16] Annual Report on Tourism Statistics 2008 (Singapore: Singapore Tourism Board).

[17] Annual Report on Tourism Statistics 2004 (Singapore: Singapore Tourism Board).

[18] Annual Report on Tourism Statistics 2000 (Singapore: Singapore Tourism Board).

[19] Annual Report on Tourism Statistics 2004 (Singapore: Singapore Tourism Board).

[20] Annual Report on Tourism Statistics 2008 (Singapore: Singapore Tourism Boa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