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建寅」,這曆法法則由漢朝沿用至今,其背後之觀念,是來自以太陽行度為指標;另外,中國的醫、卜、星、相都是以干支為基礎,原因是干支裏是包含象、數、理,由於此等,便可知干支的重要性。

天干是從太陽行度計算出來,十天干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甲、乙的五行是木,丙、丁的五行是火,戊、己的五行是土,庚、辛的五行是金,壬、癸的五行是水。這排列是一個循環,是來自大自然的變化,這變化是有規律,而且循環不息。

「日出東方」是指太陽從地平線上升,是甲、乙位,太陽繼續爬升到人的頭頂上,便是丙、丁位,《周易·說卦傳》云:「帝出乎震,齊乎巽,相見乎離」。「致役乎坤,説言乎兌」,就是說黃昏時分,太陽西落到了庚、辛位,隨著夜幕低垂,「戰乎乾,勞乎坎」,太陽已到壬、癸位,最後「成言乎艮」,完成一個周期,而預備開始另一個新循環。這是一年四季的周期,一天早晚的周期,將這循環分開頭尾拉展,便會成一條直線,也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因太陽始於東位,是木旺之象徵,木旺生火,火旺生土(火土是一體),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裏是各有陰陽,所以便有甲木、乙木,是一陽木(甲),一陰木(乙),陰陽是對對而行,所以火有丙陽火、丁陰火,土有戊陽土、己陰土,金有庚陽金、辛陰金,水有壬陽水、癸陰水,這樣五行加上了陰陽,便成了十個天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c87SGAoI1U